在成长的道路上,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一些磕磕绊绊,这些经历可能会留下一些不可磨灭的印记。有时候,这些回忆会在不经意间被唤醒,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困扰。但别担心,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心理疗愈的方法来拥抱我们心中的那个“小不点”,让自己重新焕发光彩。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心灵之旅吧!
想象一下,你的大脑是一个装满记忆的盒子。有些记忆是甜蜜的,有些则带着些许苦涩。当我们长大,有时会忘记那些苦涩的记忆,但它们却像隐秘的宝藏,深藏在心灵的角落。为了疗愈心灵,我们需要重新打开这个盒子,找出那些让我们感到疼痛的记忆。你会发现,越是不愿意或不敢向别人说的事,对人的影响越是深远。
建议:找一个安静的角落,深呼吸,回想那些让你感到难以释怀的往事。不要害怕,那些记忆,尽管痛苦,却也是成长的见证。在回忆这段经历时,很容易出现思维跳跃,不知不觉地会从一件事转到另外一件事上,也容易抱怨父母或其他人是多么不应该做那样的事等等,请不要转移到其他事上,也不要转为抱怨。
当你开始回忆那些往事时,可能会发现自己不自觉地被带回了那个场景。就像看电影一样,你可能会重新体验那些情绪,但这次,我们要尝试换个角度——成为自己的旁观者。观察当时发生了什么,自己遇到了什么,是如何应对的。只有如此,才能看清自己。如此,你的心理资源,包括力量、智慧、勇气、怜悯、理解、接纳等才能起作用。否则,你还是当年那个无助、受伤的小孩,也就无法帮助自己走出来。这也就是为什么,当我们面对他人痛苦的时候,我们会感觉能够帮助他人走出来。而自己遇到同样的痛苦,却无能为力,就是因为“当局者迷”。
建议:想象自己站在电影院的角落里,观看着当年的自己。注意观察,当时的你在做什么?你是怎样的感受?这会让你更客观地看待那些经历。
现在,你已经站在了那个角落。让我们更进一步,描述你看到的场景。是在一个熟悉的房间吗?墙上有什么样的画作?地板是什么颜色?
然后,当你和内在的小孩相遇时,起初往往会相互排斥。很多人会说,当他们看到那个孩子时,往往是蓬头垢面,衣衫破烂,身体蜷缩在某个角落,他们很不喜欢那个孩子;同时,那个孩子也不喜欢自己,也在排斥自己。他们之所以会彼此排斥,主要是因为你有自卑感,从内心觉得自己不好,会嫌弃自己,因此也拒绝接纳自己。长期以来,你是一直这样对待自己的。
而内在小孩,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的人格,有自己的需求、感受和动机,并不总是顺从个体的自由意志。内在小孩能够觉察到个体嫌弃自己,排斥自己,会针锋相对。因此就出现个体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彼此拒绝、彼此排斥的现象,这也就造成了个体的内心冲突。此刻,一定不能允许自己逃避,坚持让自己留下来面对自己的内在小孩。起初,可以在稍微远一些的地方看着,慢慢地接近。如果孩子拒绝他们,也不要去勉强这个孩子,而是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看着,等着这个孩子接纳他们,允许他们靠近。
建议:尽量详细地描述你看到的一切,就像你在给朋友讲述一个故事。这样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。
当你开始描述那个场景时,可能会看到那个“小小我”——那个受伤的小孩。他们可能看起来有些害怕,有些无助。不要害怕,慢慢地靠近他们。
等你能够接近自己的内在小孩了,你会看清自己的内在小孩的脸。这一步很重要,如果你能够看清自己内在小孩的脸,这就意味着他们能够去面对自己了。接着,请你描述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,这是帮助你更看清自己,也容易引起你对自己内在小孩的怜悯之心。
看清内在小孩的脸之后,请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视。这对你是一个挑战,因为自卑的人一般都是在逃避自己,不敢面对自己。很多人都表示自己不敢看那个孩子的眼睛,孩子也会逃避自己的眼睛。在这一刻,请坚持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视,因为这是你和自己内在小孩交流的重要途径。如果你们能够彼此对视,也就代表着你们能够彼此交流了。
建议:告诉他们你在这里,你愿意保护他们。用温暖的话语和动作,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。
当你靠近“小小我”时,试着感受他的情绪。他可能感到委屈、无助,或是渴望被理解。不要害怕表达你的感受,告诉他们你看到了他的痛苦,你愿意和他一起走过这段路,问问自己:“我想对这个小孩说些什么?做些什么?”可能你需要的只是一句简单的话:“别怕,我在这里。”这样的温暖,有时候比任何东西都有力量。
如果你能够感受得到,就请你在这种状态下停留一段时间,5 分钟、10 分钟或 15 分钟都可以。如果你能沉浸在和自己内在小孩的拥抱之中,停留的时间就稍微延长一些;如果你不能沉浸其中,时间可以稍微缩短一些。
建议:用你的双手,想象你正在拥抱他们。让他们感受到你的温暖和支持。
现在,你已经拥抱了“小小我”。是时候和他们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了。
当你开始和内心的小孩对话时,你会发现,你们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如此深刻。试着告诉这个小孩你的真实感受,告诉他/她:“我看到了你的坚强,你的勇气,你的善良。”这样的对话,可以帮助你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。
建议:告诉他们你有多么在乎他们,你愿意陪伴他们,保护他们,永远不会离开他们。这些话语会像阳光一样,温暖他们的心房。
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,我们不仅能够疗愈过去的创伤,还能学会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内心。记住,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小孩,他/她需要我们的关爱和接纳。通过这次心理疗愈之旅,我们可以和那个“小不点”和解,一起成长。
过去的创伤会影响我们现在的心理健康,但真正影响我们的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,而是那些事给我们留下的“情绪记忆”,而它们往往只存在于人的潜意识里,人一般意识不到。
很多人说,他们不敢让自己静下来,因为一旦静下来就会感觉心烦意乱。他们每天都会让自己很忙,或是忙工作,或是忙家务。稍微空闲一些,要么看电视,要么玩手机,要么刷微博。他们之所以如此,就是因为内心深处有太多被压抑的不良情绪和记忆。
压抑只能让个体得到暂时的安静,结果却会让不良情绪更加严重。因为,当个体把某种情绪压抑下去的时候,这种情绪对个体而言就成了“看不见的敌人”,个体可以不去理会它,但内心深处总会感到不安。时间一久,这种不安会变质,会恶化,会转移,也会扩散。要彻底治愈恐惧症,消除个体内心的恐惧是必要的。而要消除个体内心的恐惧,关键是要改变个体的情绪记忆。
另外,我们不仅会记住那些过去发生过的事件,我们还会记住我们的理想、梦想、幻想,以及它们所带给我们的情感。人的记忆是通过大脑的某些部位,如杏仁核、海马和新皮层等将某些特定的信息提炼出来,进行加工。恐惧记忆也可以说是一种思维习惯,就是习惯性地把某些信息提炼出来“提醒”个体。而个体的反应却往往会强化这个习惯,或是随着这种感觉联想下去,个体越想越怕,越怕也越止不住地继续联想。如此行为会不断地强化这个思维习惯;大脑也会更频繁地把这些信息提炼出来“提醒”个体有危险。压抑其实也会强化这习惯。
人大部分的情绪,尤其是原始情绪来自大脑的杏仁核。如果不加干预,杏仁核会习惯性地产生同样的情绪,这些情绪会反过来强化这些负面情绪,如此不断循环,情绪也会随之越来越强。催眠就是对记忆的一个干预,会影响大脑提炼信息以及评估信息的习惯。如果这个练习(催眠)反复做,会让大脑形成新的思维习惯(会习惯性地提炼不同的信息,做出不同的评估)。这样一来,情绪记忆也就改变了,内心的恐惧、不安也会化解了。
不过也请各位读者注意,以上步骤请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。
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,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,请随时向我提问。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,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!
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“心理 Channel”,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。
1
cbythe434 128 天前
没有一次保健解决不了的问题,如果有,那就两次
|
3
conge 128 天前 via Android
这个技术一般是咨询进入相当深入的阶段才能有用的,一般也无法自己施行,需要有经验的、受信任的咨询师实施。
不适合有问题的人自我疗愈。 |